GeneraceON | 赛车基因:聊一聊F1的安全发展史

今天的F1赛场上已经很少有致命事故发生了。

2014年英国大奖赛上莱科宁以150mph装上墙壁,引起讨论的既有事后汉密尔顿和莱科宁的反应,也有媒体评论F1赛车有多么安全耐撞。这位车手在撞击瞬间承受了超过40G的侧向加速度后却依然能从车中一瘸一拐地走出,居然只是扭伤了脚踝。这样的场景在F1比赛中并不罕见,但似乎每一次发生都证明着愈发严苛的安全规则和队内严格的模拟测试是多么的必要。在这世界上最快的赛事中,车手的安全已经得到了相当有效的保护。

然而这种安全是在历史上无数的火与血,泪与痛的惨痛教训上逐步建立并完善。50年代F1赛事可以说是死亡的代名词。当时赛车速度已经迈入300kph大关。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量,车体的强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尽量减少阻力提高极速的思路下,弯道中缺少摩擦力也使得赛车愈发地难以控制,撞车几乎成为比赛的固定节目,所有人都对此习以为常。车队不断地推出更快更脆的赛车,而主办方为了使比赛更有观赏性,在高速弯缺少围栏保护和缓冲带的情况下允许现场观众随意走动。这意味着观众和车手面临同样的危险。

1955年的勒芒赛事中,奔驰车队赛车失控冲入人群造成81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惊天惨剧。

1968年,公认的天才车手吉姆·克拉克在参加低组别赛事时发生意外,飞出车外,当场死亡。 令人遗憾的是清理完事故现场运走尸体后比赛仍在进行—-当时的比赛并不会因为车手的意外事故而停止。吉姆·克拉克的去世对赛车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也引起了更多车手对赛车安全性低下的不满。数月后车手协会成立,提出强制车手穿防火服带安全头盔。

1973年,Roger Williamson的赛车在撞击后发生了翻转,倒扣在了赛道旁,此时赛车突然着火。他的队友兼好友David Purley立即把赛车停在了一旁,跳下赛车,跑到事发地,试图将冒出熊熊大火的赛车翻转。但是人力显然无法推动重达几百公斤的赛车。Roger Williamson就在好友的注视下,葬生于火海之中…… 

Roger Williamson的事故直接导致了F1专业消防团队的诞生,赛车的事故防火要求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科林·查普曼和莲花车队着手于提升赛车下压力,为赛车加入了更大的扰流翼片。在随后的新技术实验中,更多的车手献出了宝贵生命。迈凯伦品牌创始人布鲁斯·迈凯伦就因此丧生。此后不久,德国大奖赛的纽伯格林赛道车手集体抗议,没有人愿意参赛。经车手协会的努力,纽北赛道再也不出现在F1的赛事名单上。无独有偶,此前事故多发的斯帕赛道也被车手投票取消。

纵观F1赛事的七十多年的历史,共有三百多人丧生。其中五十年代有15人,六十年代有14人。在车手联盟的努力下,这个数据在七十年代降低到了12人,在八十年代下降到4人。

1994年,圣马力诺伊赛道上两位车手在同一个比赛周丧生——罗兰德·拉岑伯格和著名的巴西车神:埃尔顿·塞纳。此后,国际汽联对F1赛事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则限制。进入21世纪,F1比赛中丧生的车手仅有1人。

尽管国际汽联和FOM在F1安全革命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幸的意外再度发生。2014年的日本铃鹿大奖赛上,玛鲁西亚车队的法国车手比安奇在雨站中以极高的速度撞击了一台正在吊装索伯赛车的工程车。256G的撞击力使得比安奇头部受到严重弥漫性损伤。与病魔抗争了九个月后,2015年匈牙利站前比安奇还是不幸的离开了我们。这起事故引起了国际汽联和业内所有车手的高度重视,随即展开了F1赛车的第三次安全革命,也就出现了自2018年以来的F1 HALO头部保护装置系统(俗称:人字拖)。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比利时大奖赛上由于后方雷诺车队霍肯伯格赛车的撞击,当时阿隆索驾驶的迈凯伦赛车直接从索伯车手勒克莱尔的头顶飞过,阿隆索赛车的底盘直接砸到了勒克莱尔赛车的HALO装置。而正是由于HALO保护装置,成功避免了21世纪F1的又一次重大伤亡事故。

F1严苛的规则限制,严谨的安全设计及安全模拟测试是在无数场比赛事故和无数英勇生命付出的教训中换来的。向这些伟大的灵魂致敬。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